<mark id="lavtr"><strong id="lavtr"><menu id="lavtr"></menu></strong></mark>

  1. <sup id="lavtr"><track id="lavtr"></track></sup>

    1. 真正敢拿著300萬退休的,是北上廣土著

      2023-03-08 行業研究互聯網思維市場營銷

      展示量: 15891
       
      在上海這座超級大城市里,財富的擴張仍舊是永遠的主題曲。上千萬的像馮曉琴一樣的“外地人”來到這里拼盡全力企圖獲得一席之地,只不過,如“老白”一般的上海本地人,在這種無止境的奮斗敘事中逃逸出來了。

       

        在陳女士提前退休的這則故事里,最重要的標簽其實不是300萬,也不是丁克。

       

        1992年,美國出版的一本《要錢還是要生活》的暢銷書向讀者展示了一種另類的人生選擇——FIRE(Financial Independence,Retire Early)迅速積累財富,在35歲之前提前退休。

       

        就算放在四五年前,這都是中國人不敢想象也不想理會的生活方式,但這幾年來,有關“提前退休”的話題,闖進了疲憊中國人的內心。究竟存夠多少錢,才能提前躺平?

       

        居住在上海的陳女士的答案是300萬。今年2月,陳女士決定和丈夫一起退休,以300萬存款共度不用鬧鐘叫醒的余生。這些視頻發布到網上后,引發了頗為熱烈的討論。

       

        但真正問題的核心似乎不是300萬,也不是丁克,而是“安全感”——這是成長于上海這座全國頂級都市的本地中產們,天然的松弛感。

       

        80后、丁克、300萬、退休

       

        去年,國務院印發關于印發《“十四五”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》的通知,預計到2055年前后實現65歲男女同齡退休的方案。

       

        陳女士今年33歲,按照這個方案,她到2055年仍然需要工作。但今年2月份,陳女士單方面決定提前退休。

       

        去年年底,夫妻二人雙雙失業。相比之下,陳女士面臨的處境顯然更艱難。職業女性到30歲之后,即便把“丁克”二字寫在簡歷上,招聘方仍然會心存疑慮。面試屢試屢敗之后,陳女士慢慢放棄了找工作。

       

        “退休”前,她是一名游戲設計師。丈夫43歲,原本從事房地產行業。兩個人結婚10年,決定丁克到底,恰好雙方父母也很支持。

       

        夫婦倆住在上海“外環外”,無房無車,有存款300萬。兩邊各有一個老人,都有退休金,養老不需要他們操心。未來躺平,似乎不是不可能。

       

        作為上海人,陳女士夫婦兩方的家長都很開明。

       

        在她的敘述中,丈夫社保已經繳滿了15年,有醫保,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后也有退休金可領。夫妻倆共同擁有的300萬存款,大部分以“大額存單”存進了銀行,剩下的一小部分用于炒股、買基金。她預計,每個月理財收入能有1萬元。

       

        她算了一筆賬,每天的生活開支,最少的時候一天不花,最多的時候花一千來塊,平均下來一個月6000元左右。這筆錢,“足夠我們用到70歲。”

       

        退休后,陳女士和先生過上了低物欲的健康生活。她每天買菜做飯、休閑娛樂,不需要為工作操心焦慮。這些生活片段被她拍成視頻發布到社交媒體,構成了人們對“FIRE生活”的想象,同時也足夠讓絕大多數仍然坐在辦公室的打工人感到不忿。

       

        在社交媒體上,失業、80后、丁克、300萬、退休等標簽,都是當下最熱議的社會話題,涉及了中國人在年齡焦慮、生育成本、退休、存款等問題的討論。

       

        有評論說,“別說300萬,我連3萬都沒有。”

       

       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。2022年DT財經的調研顯示,工作5年以后,人們的存款開始走向兩極分化,沒錢的越沒錢,有錢的越有錢:工作5年以上的人中,有13.2%的人沒有存款,這個比例比職場新生代的還要高。但已經有20.1%的人,存款達到50萬元以上。

       

        也有人討論到這對夫妻的丁克狀況。在教育內卷、育兒成本迅速提高的現代,丁克的確能讓一對普通中產夫婦省下巨大的金錢投入。但對于養老的憂慮隨之而來,沒有孩子,將來怎么辦?300萬存款的利息,能抵抗通貨膨脹嗎?錢用完了、人也老了,沒人照顧怎么辦?

       

        以上的每一個提問,都足以讓任何一個打工人感到恐慌,但陳女士的回應是輕飄飄的一句——“活在當下”。

       

        松弛感是一種特權

       

        在陳女士提前退休的這則故事里,最重要的標簽其實不是300萬也不是丁克,而是“房子”和“上海本地人”這兩根雙重定海神針的結合。

       

        沒有房子的新上海人,其心酸早在電視劇《心居》里展露無遺:“在上海,即便是我這樣一個天天買菜燒的外地媳婦,都懂得房子是一個人的臉面……租房的,那都是無根的浮萍。而對我來說,房子可不只是臉面,更像是刀刀見肉的里子,傷筋動骨。”

       

        在上海有一種說法,“混得好的一般不是本地人”。這句話,也可以換一種解答:在上海,只有非本地人,才需要為了混得好而拼命內卷。

       

        上海人擁有得天獨厚的松弛感,而那些努力“混得好”的外地人,則是如《心居》里的新移民馮曉琴般積極、緊張,目的性過強,看起來苦大仇深。

       

        即便是對已經在上海買房、定居下來的新上海人來說,如果不主動卷,仍有階層掉落的危險。所以他們仍不敢掉以輕心。

       

        而陳女士夫婦的“退休生活”,在影視作品中早有映射——電影《愛情神話》里,老白和他的朋友們,過的不就是這樣的生活嗎?

       

        多數人印象中的上海,是高聳的摩天大樓里,白領們喝著咖啡、談著幾千萬的生意。但這部電影另辟蹊徑,把鏡頭轉向弄堂,對準了上海本地人。人們才發現,他們原來過著一種與時尚、內卷毫無關系的松弛生活,在買菜、做飯、曬太陽之余,還有時間談談藝術和戀愛的那些事。

       

        在這其中,房子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。

       

        電影里,老白母親催促老白將房子過戶給兒子白鴿,老白則憤憤然說讓兒子自己掙錢買。但老白媽媽的一句話,直擊這場“上海悠閑神話”的核心——你的房子也不是你自己掙錢買的,還不是你外公給你的。

       

        在這座超一線城市里,有了房子,就有了較為穩定的生活保障,以及躺平的基礎。即便不能租出去當房東、享受穩定的資金收入,房子也能給人提供穩定的社區關系。

       

        對于土生土長的上海中產來說,他們沒有背井離鄉實現階層躍遷的野心和壓力。畢竟,上海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了。

       

        更重要的是,親人、朋友、社會資源等一切重要的社會關系都已經在那里。因此,這種松弛感,不只是來源于房子和經濟問題,還來源于更深層的心理安全。

       

        曾經有人調研過一些居住在上海外環及城郊的上海人,發現他們有6成主動選擇在郊區工資水平一般甚至比較低的工作。

       

        根據上海第5、6、7次人口普查數據,近 30 年來,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占比分別為42.24%、30.3%和26.87%,這意味著上海人正在搬往郊區去,過上一種更為躺平的生活。

       

        在上海這座超級大城市里,財富的擴張仍舊是永遠的主題曲。上千萬的像馮曉琴一樣的“外地人”來到這里拼盡全力企圖獲得一席之地,只不過,如“老白”一般的上海本地人,在這種無止境的奮斗敘事中逃逸出來了。

       

        另一個更有力佐證上海松弛的數據,是上海去年的總和生育率降到了0.7。就像這對住在外環以外的丁克夫妻一樣,松弛的上海本地人,也許并不那么焦慮未來養老的問題。

       

        然而別忘了,正是那些涌進的外來打工人,為上海人的“活在當下”,創造了源源不斷的基礎資源,那正是上海松弛神話的另一面。

      Copyright©創業聯合網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  滬ICP備17005139號
      商務與客服聯系微信
      天天干夜夜操